在12月15日举办的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市长联席会议上,九市市长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2025年)》(以下简称《宣言》),敲定未来十年深化区域合作的路线图。其中提出,要抓住中国(广东)、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园区获批机遇,充分发挥广州南沙新区等区域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各方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基础设施排深化合作首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泛珠“9+2”省(区)关于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部署,九市将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加快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的重要支点。
按照《宣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泛珠三角区域九大省会城市将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自愿互利,充分发挥各省会城市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增强各市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整体提升各市的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未来十年,泛珠三角九大省会城市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环境、产业协同、旅游合作、科教文化、公共安全、人力资源这八大方面深化合作。
基础设施的合作排在了第一位。《宣言》提出,要搭建泛珠区域省会城市间便捷的交通网络,推进基础设施对接成网。
其中,要加快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昆明至福州铁路、南昌至广州高速公路等铁路、高快速路建设,推动完善省会城市间建设快速便捷、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同时,利用泛珠区域丰富的水系资源、南海航道资源,建设“黄金水道”,发展内河、海洋航运和水陆直达运输。加强各市区间港口开发经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合作,强化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作为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优势,各市加快合作建设“无水港”,共同打造我国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国际出海大通道,推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市对接。
在环境保护方面,各方同意共建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机制,推进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联防联治,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探索,推进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改善。还将探索建立覆盖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网络。
逐步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地区障碍
《宣言》提出,要抓住中国(广东)、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园区获批机遇,充分发挥广州南沙新区等区域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各方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各方要致力于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逐步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共建规范统一的市场秩序。共同推进贸易便利化,深化口岸通关、检验检疫、电子口岸等方面合作,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
泛珠的产业协同接下来怎么走?《宣言》给出了这样的路径:各方将按照市场化原则,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投资发展,引导商品合理流动,建立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协调发展机制。共建一批产业合作区、合作实验区、特别实验区、临海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经贸合作园区,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各方将促进金融业合作发展,共同制定区域金融合作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金融市场对接和金融机构合作,支持金融信息和人才交流合作。以广州南站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园区为示范,推动长沙南站、南昌西站等各具特色的高铁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广州南沙新区、成都天府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福州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在税收、土地和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新途径。
泛珠省会城市合作论坛落户广州
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市长联席会议按照轮流承办的方式,每年选定1个城市作为承办方,与泛珠“9+2”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同年举办,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宜,审议重大合作项目目录,举行双边和多边会晤,务实推进区域合作。
根据工作需要,还将不定期举办九市政府秘书长工作协调会议、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合作日常负责部门工作会议及相关合作事项主管部门工作会议,督促落实九市市长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提交区域合作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建议。
各方一致认为,“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合作发展论坛”是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意参照泛珠“9+2”省(区)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模式,以“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形式,泛珠九省会城市及中国市长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为固定承办方,每届确定1—2个城市作为共同承办方。论坛地点固定在广州市举办,每两年举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