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大事要闻
2015年福建大事要闻
概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2015年辖9个设市区、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275个乡、19个民族乡、633个镇、178个街道办事处。全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3720.69万人;常住人口3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1‰。闽籍华侨华人1580万人,闽籍香港、澳门同胞124万人,闽籍台湾同胞1.77万人。
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全省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粮食播种面积119.32万公顷,粮食产量661.10万吨。当年造林面积8.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9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8平方米。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千米,比陆域面积大12.4%,属海洋大省之一。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北起福鼎沙埕港,南至诏安宫口港,总长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位;直线长度535千米,海岸线曲折率达1:7.01,为全国之最。岛屿众多,全省共有大小港湾125个,深水港湾22处,自北向南较大的港湾有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等,其中能直接满足5万吨级以上船舶自由进出港的天然深水良港有厦门湾、沙埕港、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东山湾7处,占全国1/6多。已纳入港口规划的岸线467.1千米,其中,深水岸线210.9千米,可开发建设2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港岸线总长47千米,共23处,可建设20万吨级以上深水港口泊位80个。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海岛2214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1321个,位居全国第二;沿海岛屿总面积1155.8平方千米,总岸线长度2503.8千米;有人居住岛屿100个(含台湾地区管辖的10个)。沿海滩涂广布,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00平方千米。近海生物种类30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可作业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千米,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
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海岸带和近海已发现60多种矿产,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全省山多海阔,山海兼容,沿海富有宗教、文化、军事、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和新兴的港口城市,其中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以及“海上绿洲”东山岛等。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水资源总量为1325.9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454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24.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32.33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25亿立方米。
至2015年底,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118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89种。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全省有记录到脊椎动物1600多种(包括亚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3。全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其中,陆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03种;水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全省有高等植物4707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4种;有蕨类植物1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30种。福建特有植物有39科113种。
有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武夷山、湄洲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4个;国家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128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国家矿山公园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6个、工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22个,工业旅游示范点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7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5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71个,省级“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0个。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泰宁和宁德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20个,其中AAAAA级7个、AAAA级60个。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其中,畲族人口全国最多,有36.55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58%;高山族人口423人,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
福建自古文化开放。远在4000多年前,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近代,厦门、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辉煌一时。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成为福建文化特有的禀赋。先后涌现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等;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冰心,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979.82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0.584吨标准煤。固定电话用户9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03万户。社会用电量1700.73亿千瓦·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年末从业人员2555.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5%。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800.86万人。2015年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01.24万人,参保率达到96%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49.97万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5%。
全面启动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整合
2015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整合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的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上半年前,分阶段完成79个省级机关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整合工作。年内,相关工作按序时进度推进,已完成省直部门数据中心迁移整合具体方案编制和批复,制订部门信息中心整合具体方案,开展69个部门资产清核,持续推动部门应用系统迁移到政务云。27个部门的73个系统已完成或正在开展迁移工作,5个部门的26个系统正在加紧对接。
福建省创新增信服务体系
2015年,福建省设立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火炬担保3个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达成1882.5万元基金合作意向;泉州、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平潭等地出资5.56亿元设立地市增信子基金,用于小微企业、农业企业、科技企业、外贸中小企业等贷款风险补偿,预计可为企业融资增信超过15亿元。推进福建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在福州、泉州、三明等地开展试点,至10月末,福建省保险公司与省内10余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101笔合计金额1.37亿元贷款提供风险保障。推动设立省级代偿补偿专项基金。省经信委从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5000万元作为省级配套的代偿补偿资金,委托省再担保公司管理。2015年起省级财政从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中,连续四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与国家补助资金共同组成5亿元的省级代偿资金。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
福建省户籍制度改革
2015年,福建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福州、平潭、厦门3地将设定相关条件才可落户,并全面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者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逐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省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待中央相关指导意见出台后,结合福建省实际制订相关政策。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一体化
2015年1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一体化实施意见》,计划年内全部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即在各统筹区内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五统一”:统一参保登记,统一缴费标准,统一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统一待遇水平,统一结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