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食在广州

粤式传统“面膳”

来源: 日期:2018-01-02

粤式传统“面膳”

相对于北方面条的千变万化,广州面条是简单的:只有竹升面和伊面两种。但广州人对它们的热爱,却是千年不变。在这两种基本面条上,广州人可以变化出云吞面、牛腩面、葱油捞面、干烧伊面、蚝油皇炒面等品种,既是街头草根小吃,也能登大雅之堂。小小的一碗面条,隐隐传承着岭南文化中务实圆融的一面。

●伊面篇

广州人寿筵上多有吃伊面的习俗。走在长寿路上,你肯定会看到坚记面店门口高高的玻璃柜里层层叠叠的伊面,这家长寿伊面特别出名。

伊面的发明者是曾任广东惠州太守的清代书法家伊秉绶。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伊面要想好吃,必须每天鲜炸,要选用颜色清亮的上好花生油。一旦油色变深,就要另换新油,否则炸出来的伊府面会带上油嗌味。此外,炸伊府面时,油温不能超过200摄氏度,不然面条会失去蛋香。

 

干烧伊面

最豪放:干烧伊面

伊面因其制法独特,适合不同煮法,干炒、汤面、烩煮都很好吃。最常见的干烧伊面,虽然要准备香菇丝、豆芽、胡萝卜丝这些配料,但是步骤却很简洁。等到配料准备好了,将它们和伊面一起放入锅中。虽然菜名是“干烧”,这时还需淋上一匙高汤和蚝油汁,喜欢的话再洒点绍酒,煨至汁料略为收干就可起锅了。上桌前还需搅拌一下,只见浅褐色的扁圆状面条零乱地铺在盘中,颇有豪放不拘的气质,口感果然劲道十足。

●汤面篇

提起汤面,相信不少人都有面条吸水的尴尬经历:吃一口很满意,吃第二口的时候心里美滋滋,不一会儿低头一看,哇!这汤面却变成了捞面。所以盛到碗里的汤面,可要把握好三面七汤的比例。

 

竹升面

最大众:竹升面

竹升,是广州话里对粗大长竹筒的称呼,而竹升面,就是用这粗竹筒压出来的面条。行家表示,竹筒需选碗口左右粗的老竹,过粗的话,压出来的面会硬,过细则不够承托力。通常用手搓面处理后,用“竹升”压打1.5-2小时。一般制作的全蛋面,以鸭蛋和面,绝不加一滴水,其面条爽滑韧性好,蛋味香浓。另一种是半蛋面,用鸭蛋与一定比例的水调配和面,面条爽滑可口,口感细腻。

汤面多选用全蛋面。最常见的汤面要数云吞面,如果在家做云吞面,汤底可用猪骨汤,加入炒过的虾皮,在离起锅还有15分钟的时候再加点虾子,这汤底就够鲜了。煮面时火要猛,水要开,即煮即食。

竹升面由于没有经过蒸煮或炸,也无须风干,面条比较湿润,只能存放一两天,越新鲜吃越香。

 

片儿面

最怀旧:片儿面

云吞面或许你太熟悉,但是片儿面却很少听到。与直直的面条相比,这是一碗菱形面片儿,但这可不是创新哦。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片儿面就像今天云吞面这样流行。据闻广州以前有一间叫丽都的面店以虾子片儿面出名。片儿面一般用全蛋面和黑芝麻、芫荽一起打成面团,然后用利刀切成菱形,放入猪油锅炸好,与鸡汤和蟹肉同煮一阵,再加点蛋清搅一搅就可起锅了。吃着这汤面,眼见片儿面游浮其中,带着炸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口感却不腻人。

●捞面篇

“捞面”一词在广州话里是指成功的事情。在捞面大家族里,姜葱捞面就是一款既常见又有亲和力的美食。

 

葱油捞面

最可亲:葱油捞面

捞面应采用粗面,即像筷子头那么宽的面条。作为葱油捞面的配角,只需要准备姜丝和葱花就可以了。家里如果很难切成葱花的话,最好选用葱白,姜葱比例为2:5。接下来将面煮至六成熟,迅速捞出装入大碗,盖上保鲜纸焗10分钟。这一步可是有技巧的,煮面时,锅里的水大致是面条的68倍,至于焗熟,它可以使捞面更易操作。

爱吃葱油捞面的人,多数是因为它的香,可见做好葱油是多么重要。不过,等锅里的油温热之后,记得要先放水分大的姜丝。如果你喜欢香味浓一点,为什么不多放一点葱姜呢?接下的事吗,再加点酱油拌一拌,开吃!

●炒面篇

炒面在搓面团的时候,加入了盐和碱水,然后把面蒸熟,再晾凉备用。一些厂家为了增加面香,还会加入鸡蛋,所以炒面可以分为蛋炒面和普通的炒面两种。

为什么家里的炒面总是没有酒楼里那么香呢?大厨透露了一个小小的秘诀,炒面前,应先用生抽、蚝油、鸡粉、麻油或者橄榄油给面条捞好味,再下锅炒。

最广州:蚝油皇炒面

别看这炒面色泽黝黑,它可是广州人喝早茶最爱点的面食,也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家常早餐。烹调时,先将韭菜、鱿鱼、洋葱、绿豆芽等辅料炒熟调味,倒入面条拌炒的同时,还要加入生抽和老抽给其上色,才可让蚝油皇炒面酱香四溢。

给炒面增色调味的酱油里,老抽和生抽的比例为1:5,还可以加一点糖。大厨提醒大家,炒面时如果多用筷子代替铲子,便可让面条更连贯。此外,面条下镬后要不停兜炒,面条均匀受热和被豉油包住,才会条条分明,色泽明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