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食在广州

认识广州从一碗牛杂开始

来源: 日期:2017-12-06

广州人对牛杂总是情有独钟,这些曾经一度被丢弃的“下脚料”,偏偏广州人把它们当宝,不惜耗费时间去清洗、爆香、焖煮,通过一道道工序将其熬制成香喷喷的尤物。

记忆中的牛杂味儿,大多的是从麻石小巷里飘出来的,简易的牛杂小推车,煤块炉上架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揭开锅盖,一阵热气瞬间模糊了眼前的视线。

细看,锅里的牛杂和萝卜,己炆成褐色,肉汁在沸腾,我们还未走近,阵阵浓郁的肉香,渗和着花椒八角的芬芳,己钻入毛孔。牛肠或牛肺都是整大块的,档主通常手持一把硕大无比的剪刀,顾客指哪剪哪,将剪刀操持得“嚓嚓”作响,钳上一块大的,用力按到汤汁里浸泡一下再拎出,浓郁的香气更是奔涌而出,让人齿颊不禁泛起一片甘香。

当顾客看中了另一块,指指点点,档主又“咔嚓咔嚓”地响着剪刀,半是欣赏,半是选择,双方互动,却不存在争抝剪多剪少的问题。这时,牛杂还未吃,和谐的气氛己让人舒畅。

那时的牛杂大多是用竹签贯着,一串一串的,有牛肺、牛筋、牛肠、萝白等各种东西,蘸点辣酱或甜酱,大伙儿便吃开了去。

贪嘴”的广州人在美食的熏陶下都格外挑剔,好的牛杂,需焖得熟透,但又不能烂熟,吃的时候还能感觉到爽口弹牙,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韧,煮的烂熟的白萝卜则需吮足了肉汁味儿,蘸上甜酱和辣酱,吃后口鼻生香,嘴、喉、胃清新舒畅,实属一绝。

牛杂价格相对便宜,但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我们这些小屁孩来说,也是难得吃一回的美食。尽管如此,仍无法阻挡我们放学后围着档口,只为瞅瞅被档主使得风生水起的大剪刀,嗅嗅锅里飘出的和着花椒八角的肉香味儿。

牛杂虽然算不上高档食物,但在广州人心里却美味得很,尽管如今的牛杂都被剁成小块,用碗盛着,捏根竹签戳着吃。但唯一未变的怕是——吃牛杂的姿势。

从旧时狭窄的古街小巷,到如今繁华喧嚣的商业街头,吃牛杂的人总爱三三两两的围在一块,或站,或蹲,或浓妆,或素颜。这时谁也不管谁,唯恐浓汁沾襟,一般都仰嘴吮食。大家只沉醉在牛杂浓郁的滋味中,顾不上食相是否斯文的问题。直到吃到油光满面,满嘴留香,才方肯罢休。

故而,有人说,站着吃,才是牛杂原汁原味的正宗吃法。刚知晓这句话时我不由一笑,左右思量后却发觉,这或许说得正是吃牛杂的一种风情文化,与一本正经地坐在宽敞明亮的酒店里相比,站在广州骑楼下或麻石小巷里吃,不是才更能吃出属于来广州的独特风味吗?

广州人务实,只要好吃,便不拘材料贵贱,也不拘吃的形式。管你是腰缠万贯的豪客,还是升斗小民,只要你想吃地道的牛杂,在小摊档前,人人平起平坐,一律平等。这在广州平民百姓中形成的市井风景线,确是耐人寻味。

转眼几十年,麻石小巷变成了通衢大道,青砖大屋变成了高楼林立,广州城也变成了国际大都市,但那儿时的牛杂味儿却像在记忆里扎了根,成为一种烙印,无法被取代,也无法被超越。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